7月16日,蚌埠医科大学护理学院井庄薪火队实践团携手肥西县山南镇团委,在肥西县山南镇小井庄开展以“寻根改革源点,赋能乡村振兴”为主题的暑期三下乡实践活动。蚌医青年回应时代呼唤积极响应团中央和学校号召深入基层一线围绕乡村振兴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用实干诠释新时代青年的使命担当。用青春视角书写新时代的“乡村答卷”。
观馆溯源,触摸改革脉搏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和重要指示精神,传承小井庄“敢为人先、实事求是”的改革精神,掌握密切联系群众的工作方法,实践团首站来到中国农村包产到户纪念馆。泛黄的老照片、锈迹斑斑的农具、详实的文献记载,将实践团带回1978年那个敢闯敢试的夏天——正是在这里,“包产到户”的星火悄然点燃,拉开了中国农村改革的序幕。实践团深刻体会到“敢为人先、实事求是”的精神内核。“原来‘吃饱饭’的背后,藏着这么多普通人的勇气与智慧。”馆内一张张对比图更直观展现:昔日土坯房变今日小洋楼,泥泞小路成整洁柏油路,让大家深刻体会到“实事求是”精神在乡村发展中的生动实践。

田间地头,探寻振兴新貌
从历史中汲取力量,实践团走进小井庄的田间地头与村落街巷。在“乡村振兴大讲堂”里,实践团一边记录着乡村振兴的亮眼成果,一边认真梳理着走访中发现的问题,在实践笔记本上写下密密麻麻的思考。
漫步田园大观区,错落有致的农家院、瓜果飘香的种植园、整洁的休闲步道,让“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有了生动注脚。

对话书记,解码协同密码
下午,实践团与小井庄村党委书记郭超座谈,访谈中,郭书记详细介绍了小井庄破解土地资源匮乏、农产品同质化难题的创新路径:通过党组织领办合作社,以村民入股凝聚合力;联合龙头企业引进优质稻种,建成大米加工厂与锅巴生产线,让稻米附加值提升近十倍;推进育秧工厂项目,以机械化种植降本增效;串联红色资源发展研学旅游,推动“农文旅”融合。谈及村民参与度提升,郭书记分享了信用积分超市、线上投票决策等妙招,让“包产到户”的敢闯精神在新时代焕发活力。实践团认真记录,不时追问细节,深刻体会到乡村振兴中“协同”与“创新”的重量,表示将以所学助力家乡发展,让青春之花绽放在田野间。

青春聚力,锚定前行方向
“历史不是过去式,而是进行时。”此次活动让青年们既触摸到历史的温度,也看清了乡村的未来——传承敢闯敢试的基因,带着问题意识去学习、带着务实精神去实践,便是新一代青年对乡村振兴最有力的答卷。此次实践活动,是护理学院“实践育人”理念的生动实践。护理学院井庄薪火队将继续以“寻根”为起点、以“赋能”为目标,把调研成果转化为服务乡村的具体行动,让青春之花在乡村振兴的沃土上绽放。
(吴涛/审 唐可莹/文、陈华山、王丽丽、王丽娜/图)